首页创新动态优秀企业
首页创新动态优秀企业

瞪羚企业 | 大唐自动焊割公司:在钢铁焊缝上的创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 访问量:

为一汽富维车轮公司开发制造的“旋压车轮机器人双丝焊接自动生产线”,此前国内市场没有先例,填补国内空白;

为长安汽车开发生产的“天窗底框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将移栽技术、机器人技术、焊接技术和软件技术相结合,属国内首创;

为一汽富维车轮公司开发制造的“车轮焊后打磨专机”属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省大唐自动焊割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从事工业智能装备开发、设计、制造的专业化公司。

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沿着预设轨迹精准游走,焊花在防护罩内迸溅出细碎的光粒。公司总经理王玉林俯身观察刚下线的天窗底框,指尖悬在光滑的接口处笑着对记者说:“你看这焊缝,像不像钢铁的毛细血管?”

这条为长安汽车定制的生产线,将移栽技术与机器人焊接深度融合,机械臂抓取工件的误差不超过0.5毫米,刷新了国内汽车天窗部件的焊接效率纪录。

在隔壁车间,“车轮焊后打磨专机”正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作业,砂轮与钢圈接触的力道被传感器精确控制。“以前这道工序全靠人工,现在机器打磨的精度能稳定在正负0.01毫米。”王玉林自豪地表示,这项国内首创的技术已进入专利公示阶段,“我们花了18个月攻关,光传感器校准就做了2000多次实验。”

从为中国一汽开发旋压车轮焊接线,到长安汽车的天窗底框生产线,大唐自动焊割的三项核心技术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闪耀着智慧的钢铁装备,正逐步替代同类进口产品,让汽车零部件焊接设备的“中国芯”在产业一线跳动,而这都离不开王玉林的艰难探索。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总觉得技术难题里藏着解题公式。”王玉林说。这位拥有16项发明专利的“科技迷”,抽屉里锁着与吉林大学焊接教研室合作的厚厚实验数据,“从2005年建厂起,公司与吉林大学共建实验室,把‘高强铝合金焊接’这样的理论突破变成生产线的实际产能。”

在公司的研发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焊接温度、压力、速度的三维曲线。“智能焊接就像在钢丝上跳舞,参数差一点就可能出次品。”王玉林指着一组波动数据解释,“我们行业的痛点很明确:高精尖人才缺、研发周期长、资金占用大。”为此,他主导搭建了“机械加工全产业链平台”,既为技术人员提供实战舞台,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了落地的土壤。

多年来,从高温活性钎料的制备,到立方氮化硼制品的产业化,王玉林带领团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不是一句口号。他翻开泛黄的项目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攻关铝合金焊接时的失败案例:“第78次实验才成功,那天我们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三点。”

大唐自动焊割的发展,像一颗齿轮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转动。公司培养的10多位技术骨干,如今已成为本地装备制造企业的领头人,带动百余人间接就业。在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以大唐为核心的焊接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九台的产业潜力,当年我就看准了。”王玉林站在厂区的规划图前,手指划过新开工的二期工地,“这里有汽车产业的深厚根基,我们要做的就是夯实这条产业链的技术底座。”目前,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轿车和一汽解放等国内主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装备系统核心供应商。

车间的灯光下,王玉林的身影与机器人的机械臂在钢铁工件上重叠。这位“科技迷”和他的团队,正用数学的严谨、焊接的温度、创新的勇气,在汽车产业的沃土上,焊接出属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坚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