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纤人造丝产能技术再升级
一个机械手一次就能抓取12个丝饼,快速而轻松地放至全自动产线上,经传送、洗涤、烘干、分级、包装、装箱,销往海内外市场……在吉林化纤投产一个多月的年产3.5万吨生物质人造丝项目生产车间,本该是劳动密集的生产作业现场却鲜少看到工人的身影。
“以前质检、转运、装车都需要人工,现在全是自动化产线,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吉林化纤集团股份公司经理助理程志国说。
人造丝与腈纶纤维、竹纤维、碳纤维是吉林化纤主要业务板块。从1986年吉林化纤第一个人造丝项目建成投产,吉林化纤人造丝产能从2000吨起步,到1999年达到2万吨规模,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化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面扩大产能,一面升级工艺技术,加快人造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瞄准海外高端市场的年产3.5万吨生物质人造丝项目于2024年破土动工。
吉林化纤的人造丝被誉为“丝中之王”。在物流和能源等成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全球市场领先优势,年产3.5万吨生物质人造丝项目在大型化、匀质化、连续化、细旦化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在同行大多生产120旦等普通人造丝产品时,吉林化纤已开始生产适合高端女装的细旦化人造丝。以50旦丝筒为例,吉林化纤生产的单个丝筒能达到5公斤左右,延展开将近90万米。每一缕丝线仅有人头发丝的1/3左右粗细,一缕丝线中竟还有24根单丝。
“让这么细的单丝连续纺织、始终均一稳定不断裂,这非常难,但我们的工艺做到了,而且在国际领先。”程志国沿着人造丝生产流程,详细介绍着自家的产品优势。
不仅如此,经过自主研发攻关,吉林化纤的络筒机实现了单机单控,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络筒机速度和丝筒大小,帮助下游纺织客户提高30%以上生产效率。
生物质人造丝项目有80%机台生产细旦化产品,制作出来的衣服面料更轻薄、柔软,可以给国际高端品牌做里料和面料。
在生产过程中,吉林化纤坚持绿色原料、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认证“5G绿色体系”发展,整个生产过程应用绿电、智能监控、废水处理、循环利用等技术,拿到国际上17项绿色体系认证,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西班牙供应商顶级列表的人造丝品牌。
“同样是50旦产品,我们的产品不仅供不应求,价格也是市场头部。”程志国说。
这个项目是吉林化纤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人造丝项目,仅用9个月时间便竣工投产。“项目从开始规划就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吉林化纤集团规划发展部处长高峰说。
2024年初,吉林经开区经数月攻坚,将3户相邻的“双停”企业一举盘活,腾空24万平方米工业用地。这块集中连片的优质土地,全部用于支持吉林化纤建设优质项目。“在手续办理时,吉林经开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多次上门服务,协调解决问题,用时缩短了一半以上。”高峰说。
吉林化纤的发展始终受到各方关注。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吉林经开区深入践行“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工作,专门成立“服务化纤办公室”,选派两名骨干驻企办公。“管委会和企业联动工作机制高效快捷。我们提出的诉求,服务化纤办公室一个工作日内受理,两个工作日内提出解决方案,高效解决问题。”高峰说。
资源、政策、服务的强力支持,为吉林化纤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到今年底,年产3.5万吨生物质人造丝项目一期2万吨生产线将全面达产。届时吉林化纤人造丝产量可达到11万吨,全球人造丝产业龙头地位不可撼动。